「長期吃加工食品對身體有什麼影響?營養師告訴你真相!」
速食生活的代價,你注意到了嗎?
現代人生活忙碌,三餐常常靠便利商店、冷凍微波食品、外送餐點解決。不知不覺中,「加工食品」幾乎佔據了我們一日三餐的主角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這些「看起來方便、吃起來香」的食物,若長期吃下肚,對健康可能造成哪些影響?
身為營養師,我們最常被問的就是:「老師,這樣吃會不會不好?」「加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?」今天就用最簡單、易懂的方式,來和大家聊聊這個主題。
🔍 何謂加工食品?不是包裝的就不好,但有程度之分
✅ 加工食品的定義:
「加工食品」泛指經過人為處理、改變原始食物狀態的食品。
簡單說,就是原本是蘋果,變成果汁、果乾、果醬,那就叫做加工。
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將加工分為四類:
分類 | 說明 | 舉例 |
---|---|---|
原型食物 | 幾乎未加工 | 水果、蔬菜、豆類、糙米、雞蛋 |
基礎加工 | 經簡單處理 | 冷凍蔬菜、烘焙堅果、去骨雞腿 |
加工食品 | 添加糖、油、鹽 | 果醬、起司、滷味、香腸 |
高度加工(超加工) | 多種添加、調味、工業製程 | 洋芋片、可樂、泡麵、熱狗、雞塊、糖果 |
⚠️ 真正需要留意的是「超加工食品」:也就是你一看成分表,發現不是你家廚房會出現的原料時,那就要小心了!
🧪 長期吃加工食品會怎樣?這幾個問題,你可能正在面臨
以下是營養師在臨床最常看到的「加工食品後遺症」:
1️⃣ 鈉含量過高 → 高血壓、水腫、腎臟負擔
大部分加工食品(像火腿、泡麵、滷味、冷凍水餃)為了延長保存與提升風味,都加入大量的鹽或鈉鹽(如磷酸鈉、味精)。
📌 小提醒: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取不超過2000mg(約5g食鹽),但一碗泡麵+調味包就超過一半!
2️⃣ 添加糖與油脂 → 肥胖、脂肪肝、代謝症候群
高度加工的點心、餅乾、速食,常添加精製糖與反式脂肪,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,刺激胰島素分泌。
久而久之,會導致胰島素阻抗、脂肪堆積、內臟脂肪增加,進而提高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3️⃣ 缺乏膳食纖維與微量營養素 → 腸胃不適、免疫力下降
加工食品多為「精製過的澱粉或蛋白質」,纖維少、維生素B群或礦物質少,很容易出現便祕、腸道菌叢失衡、疲勞、代謝變慢等情況。
4️⃣ 添加物與色素 → 可能影響過敏反應與兒童發育
雖然多數食品添加物經過檢驗,合法範圍內使用是安全的,但長期累積、多種混合攝取的風險仍難以完全掌握。
舉例來說:
- 某些色素、香料與防腐劑(如亞硝酸鹽)與過敏、氣喘、腸胃不適或兒童注意力問題相關。
- 兒童每日三餐都吃香腸、雞塊、果凍、糖果,累積下來風險就高。
💡 營養師怎麼看?不是不能吃,但請這樣吃
作為營養師,我們不會一口咬定「加工食品絕對不能碰」,因為在現實生活中,偶爾外食、吃點零食是很正常的!
關鍵在於頻率、選擇、與總體營養平衡:
✅ 實用原則 3 看 2 不:
- ✔ 看「成分表」:越簡單、你看得懂越好。
- ✔ 看「營養標示」:鈉、糖、脂肪太高要注意。
- ✔ 看「頻率」:每週吃幾次?是否每天都吃?
- ❌ 不要以加工食品取代正餐。
- ❌ 不要給小孩天天吃超加工零食。
🍀 溫馨提醒:你可以這樣簡單改善
想吃這個 | 換成這個 |
---|---|
泡麵、快煮麵 | 自煮麵條+清湯+青菜蛋 |
香腸、熱狗 | 煎雞腿、烤魚、滷豆干 |
冰淇淋、甜點 | 無糖優格+水果 |
洋芋片、餅乾 | 氣炸毛豆、烤南瓜、堅果少量 |
手搖飲 | 無糖茶、氣泡水、自製檸檬水 |
小改變 → 累積大健康!
一週多幾天自己煮、少吃幾次超加工食品,身體就會慢慢告訴你:「感覺更輕鬆、精神更好、排便更順!」
✅ 營養師結語
加工食品不是毒藥,但也不是營養的主力來源。
若長期讓它佔據你的日常飲食,就像天天在身體裡「慢性埋雷」——可能今天沒事,但累積下來,就是代謝出狀況、體力變差、疾病上身。
用心為自己和家人多準備一點原型食物,少一點化學堆疊,身體自然會更有能量、心情也會更穩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