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你喝的水,溫度對了嗎?營養師的喝水黃金溫度大公開】
很多人常聽到一句話:「喝溫水比較健康!」
特別是在冬天、剛起床、身體不舒服時,家人總會說「不要喝冰的,喝溫的才不會傷胃」。但這句話有科學根據嗎?還是只是生活習慣上的直覺選擇?作為營養師,我們常被問到:「喝水到底要多熱?冰水真的不好嗎?剛運動完能喝冰的嗎?」
今天就讓我們從人體生理機制出發,帶大家了解:
✅ 喝水的最佳溫度範圍是多少?
✅ 哪些人適合喝溫水?哪些人其實也能喝冰水沒問題?
✅ 最適合一天中什麼時候喝水、怎麼喝,對身體比較舒適?
不論你是養生派、冷飲派,還是對喝水總是隨手一拿,這篇都能幫你調整日常喝水的小細節,讓補水這件事更聰明、也更貼近自己的身體需求!
🔍人體喝水時的「溫度感受」與消化關聯
人體內部體溫約為 36.5~37°C,當我們攝取不同溫度的飲品時,會產生以下生理反應:
- 冰水(<15°C):會讓腸胃短暫收縮,特別是空腹時或腸胃較敏感的人,可能出現脹氣、腹瀉或不適感。
- 常溫水(約25°C):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溫度,對身體負擔較小。
- 溫水(35~45°C):與體溫相近,最不刺激腸胃,適合剛起床、空腹或吃藥時飲用。
- 熱水(>50°C):超過 60°C 的飲品會增加食道黏膜不適的風險,長期高溫熱飲被研究指出可能與消化道疾病相關。
📌小提醒:喝水不建議超過 50°C,避免口腔或食道燙傷。
🥤不同情境下,喝水黃金溫度這樣選:
情境 | 建議水溫 | 原因 |
---|---|---|
起床後空腹時 | 35~40°C 溫水 | 幫助身體啟動代謝、較不刺激胃部 |
吃藥、吃保健食品時 | 35~40°C 溫水 | 保護胃黏膜,有助於溶解與吸收 |
運動後、身體發熱時 | 20~25°C 常溫水 | 幫助降溫、補充流失水分 |
冷氣房久坐、體寒者 | 35~45°C 溫水 | 有助身體循環與保暖 |
正常日常補水時 | 25~35°C 常溫~微溫 | 貼近體溫,日常負擔最小 |

👩⚕️營養師這樣建議喝水:
✅ 1. 喝「溫度適中」的水,有助長期養成喝水習慣
太冰或太熱都容易讓人不想喝,維持水溫在「常溫~體溫」範圍,更容易天天喝足建議量。
✅ 2. 冰水不是不能喝,但不宜過量、空腹喝
尤其腸胃功能較弱、女性經期中、孕婦等族群,若空腹飲用冰水可能會造成腸胃不適,可改為少量、餐後或混合常溫水飲用。
✅ 3. 早餐前 1 杯溫水,下午 1 杯提醒水分補充
建議早上起床先喝約 250ml 溫水,補足夜間失水;下午兩點前後,也可提醒自己補水,避免因專注工作導致水分不足。
💡小提醒:不同體質適合的水溫也不一樣
體質特徵 | 建議喝水溫度 |
---|---|
易手腳冰冷、怕冷 | 建議以溫水為主,40°C 左右較舒適 |
常感燥熱、口乾舌燥 | 可飲常溫水,天氣炎熱時可加少量冰塊 |
胃容易不舒服 | 避免冰水,建議喝溫水或與熱食搭配 |
運動量大者 | 可喝常溫水或微涼水,有助補水與降溫 |

❤️結語:水是最好的飲品,但喝對溫度更貼近身體需求
水分攝取充足,對維持身體正常代謝、促進排便、調節體溫等都非常重要。但選擇適合自己體質與狀態的水溫,會讓喝水這件事變得更輕鬆、也更符合身體需要。
你不需要強迫自己「只能喝冰的」或「只能喝溫的」,而是學會聽身體的聲音、觀察自身狀態,調整當下最合適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