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增肌減脂?先搞懂蛋白質怎麼吃才有效!
近年來「增肌減脂」成為許多人的飲食與運動目標。不管是健身房裡揮汗如雨的年輕人,還是希望改善體態、維持代謝的上班族,都會聽到一句話:「想要增肌減脂,就要多吃蛋白質!」
但為什麼蛋白質這麼重要?是不是只要狂吃肉就能達成?哪些食物又是真正高蛋白的好選擇?今天,就讓我以營養師的角度,帶大家深入解析蛋白質與增肌減脂的關係,並分享幾種蛋白質含量高的超級食物。
為什麼增肌減脂需要蛋白質?
- 肌肉合成的必備原料
肌肉是由蛋白質構成的,當我們進行重量訓練或阻力運動時,肌纖維會受到刺激產生微小損傷。此時,身體需要足夠的胺基酸(蛋白質的基本單位)來修復並增厚肌纖維,這就是「增肌」的基礎。 - 提高飽足感,幫助減脂
和醣類、脂肪相比,蛋白質更能延長飽足感。當飲食中含有足夠蛋白質時,可以避免過度進食,對於控制熱量、減少脂肪累積很有幫助。 - 增加食物熱效應
食物在消化過程中需要消耗能量,其中蛋白質的「食物熱效應」最高,大約需要 20–30% 的熱量來消化與代謝。換句話說,吃蛋白質時,身體就會消耗更多熱量,間接有助於脂肪控制。 - 維持基礎代謝率
當飲食中蛋白質不足時,身體可能會分解肌肉來供能,導致肌肉量下降,進而讓基礎代謝率降低。肌肉越少,身體燃燒熱量的能力就越差,因此足夠蛋白質攝取能幫助維持代謝。
蛋白質含量高的超級食物
既然蛋白質這麼重要,哪些食物是「高蛋白」的好來源?以下幾類食物值得特別注意:
1. 雞胸肉
- 特點:低脂肪、高蛋白,是健身族最常見的選擇。
- 每 100 公克雞胸肉約含 20–23 公克蛋白質,熱量僅約 120–130 大卡。
- 適合蒸、煎、烤,避免油炸以減少額外熱量。
2. 雞蛋
- 特點:營養密度高,蛋白質品質佳。
- 一顆全蛋約含 6–7 公克蛋白質,還含有卵磷脂與多種維生素。
- 對於不想攝取過多脂肪的人,也可以選擇只吃蛋白。
3. 魚類(鮭魚、鯖魚、鱸魚等)
- 特點:除了蛋白質,還能提供 Omega-3 脂肪酸,有助於均衡飲食。
- 每 100 公克魚肉含約 18–22 公克蛋白質。
- 建議每週至少 2 次魚類,取代部分紅肉攝取。
4. 豆製品(豆腐、豆乾、毛豆)
- 特點:植物性蛋白質來源,飽和脂肪低,適合素食者。
- 每 100 公克板豆腐約含 8 公克蛋白質;豆乾約 15 公克。
- 毛豆不僅有蛋白質,也富含膳食纖維。
5. 乳製品(優格、牛奶、乳清蛋白粉)
- 特點:含有優質蛋白質與鈣質。
- 每 250ml 牛奶約含 8 公克蛋白質;希臘優格每份蛋白質可達 10–15 公克。
- 對於運動後快速補充,可以適量使用乳清蛋白粉。
6. 海鮮(蝦、干貝)
- 特點:高蛋白、低脂肪,熱量低卻營養豐富。
- 每 100 公克蝦含約13-15公克蛋白質,熱量不到 100 大卡。
7. 堅果與種子(杏仁、南瓜子、奇亞籽)
- 特點:富含植物蛋白與健康油脂。
- 雖然蛋白質含量不及肉類,但能提供多樣化營養。
- 每 30 公克杏仁約含 6-8 公克蛋白質,還有膳食纖維。
常見迷思:不吃碳水、狂補蛋白質就能增肌?
在健身飲食中,我常聽到有人說:「我現在要增肌減脂,所以碳水都不吃,只拼命吃雞胸肉、蛋白粉!」
這樣做,其實是 一個很大的誤區。
- 碳水化合物是肌肉的燃料
當你做重量訓練或高強度運動時,肌肉主要使用的是「糖原」來供能,而糖原正是來自碳水化合物。如果完全不吃碳水,肌肉在訓練時就像油箱沒油,會力不從心。這樣不但練不起來,還可能消耗掉身體原本的肌肉來供能,效果適得其反。 - 蛋白質不是能量的最佳來源
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是「建材」,用來修補與合成肌肉。如果碳水不足,身體就會把蛋白質拿來當燃料燒掉,結果「建材」被浪費了,肌肉反而長不出來。 - 熱量盈餘才會增肌
很多人以為只要吃蛋白質就能長肌肉,但事實上,增肌需要「熱量盈餘」,也就是總熱量要稍微超過身體日常消耗,才有多餘的能量幫助肌肉合成。如果熱量不足,就算吃再多蛋白質,身體也很難增肌成功。
👉 簡單來說:
- 增肌需要蛋白質當建材,
- 也需要碳水化合物當燃料,
- 再加上總熱量盈餘,肌肉才會真的長出來。
溫馨提醒
- 不是蛋白質吃越多越好:應依體重與運動量計算,每公斤體重 1–2 公克即可。
- 不要忽略碳水化合物:全穀類(糙米、燕麥、地瓜)是增肌的重要能量來源。
- 均衡飲食是核心:三大營養素(碳水、蛋白質、脂肪)都要適量,缺一不可。
- 搭配阻力訓練:肌肉合成需要刺激,光靠吃而不動,也無法達到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