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,心血管疾病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,且在台灣的盛行率逐年上升。
以下是一些相關數據:
- 心臟疾病:根據2018年衛福部的統計,心臟疾病是台灣的第三大死因,佔總死亡人數的12.7%。
- 中風:根據衛福部的統計,2018年台灣中風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有213.6人中風,中風是台灣的第四大死因,佔總死亡人數的7.6%。
- 高血壓:台灣的成人高血壓盛行率約為25%~30%,也就是每4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。
總體來說,心血管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相當高,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。保持健康的飲食、適當的運動、戒菸限酒、控制體重和定期體檢等,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措施。
什麼是心血管疾病?
心血管疾病是一類影響心臟及血管健康的疾病,包括心臟病、中風、心肌梗塞、動脈硬化、心臟衰竭等疾病。這些疾病通常是由於血管受損、阻塞或硬化導致血液循環受阻,使心臟無法正常地輸送血液,進而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的正常功能。
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、肥胖、吸菸、缺乏運動、壓力過大等。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和疾病狀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,人們應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包括健康飲食、適度的運動、戒菸限酒、控制體重、適當的壓力管理等。此外,適當的藥物治療和定期的健康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心血管疾病有何症狀
心血管疾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
-
- 心絞痛:胸部疼痛或壓迫感,有時會蔓延到頸部、肩部或背部。通常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出現,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後可緩解。
- 心肌梗塞:心臟血管突然被完全阻塞,導致心肌組織缺血壞死。症狀包括劇烈胸痛、噁心、嘔吐、出汗、呼吸急促、心悸等。
- 中風:由於腦部血管的阻塞或破裂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或出血,造成腦部神經細胞受損或死亡。症狀包括臉部或身體一側的麻木、無力、言語困難、視力模糊等。
- 心臟衰竭: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到身體各個部位,導致疲勞、氣促、水腫、晕厥等症狀。
- 周邊動脈疾病:下肢動脈硬化造成的腿部疼痛、無力、跛行等症狀。
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四個重點:
- 改善飲食習慣: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量,多攝取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食品、豆類和魚類等健康食品,降低血壓和血脂水平。
- 增加運動量: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步走、跑步、騎自行車等。也可以進行力量訓練,增強肌肉力量。
- 管理壓力:壓力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,因此要學會有效地管理壓力。可以進行深呼吸、冥想、瑜伽等放鬆身心的活動,也可以通過社交、休閒活動等減輕壓力。
- 戒煙限酒:吸煙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因此應該戒煙限酒。如果無法自行戒煙或限酒,可以尋求醫生或心理醫生的幫助。
保護心血管八大飲食
- 多攝取蔬菜和水果: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有助於降低心臟病風險。
- 選擇健康的脂肪:應選擇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品,如橄欖油、堅果、魚類等,而減少食用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。
- 選擇全穀類食品:應選擇全穀類食品,如全麥麵包、糙米、燕麥等,而減少精製穀物的攝入。
- 適量攝取優質蛋白質:可攝取魚、蛋、豆類等優質蛋白質,而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。
- 控制鈉攝入: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鈉可能會導致高血壓,因此應該減少加鹽和高鈉食品的攝入。
- 限制糖分攝入:過多的糖分攝入可能會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,因此應減少飲料和加糖食品的攝入。
- 適當攝取鈣和鎂:適當攝取鈣和鎂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的風險,可以通過攝取牛奶、豆類、蔬菜等來實現。
- 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: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,包括適當控制食物份量、不暴飲暴食、定期飲食等,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