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吃的是什麼?搞懂食品添加物的兩種來源
你有沒有曾經在便利商店買個豆干、果汁或餅乾,翻到背面標示,看到一長串看不懂的食品添加物,心裡開始冒問號:「這些是什麼?對身體好嗎?是不是人工化學品?」
其實,食品添加物不見得都是壞東西,也不都是化學合成物。有些甚至是從天然原料中萃取出來的,對我們的日常飲食安全與品質扮演重要角色。
今天,營養師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——食品添加物的兩種來源:「天然衍生」與「人工合成」。
食品添加物是什麼?為什麼要加?
食品添加物是指為了食品加工、保存、改善口感、穩定品質或增加營養價值,依法可使用於食品中的物質。
舉個例子,我們常喝的果汁會加入抗氧化劑、防腐劑來防止變質;餅乾會加膨脹劑讓口感酥脆;香腸會加抗菌劑避免腐壞。
如果沒有這些添加物,許多食物可能保存期限極短、容易變質、甚至口感不佳。所以適當合法地使用,其實是現代食品工業中必要的一環。
衛福部怎麼分類「食品原料」與「食品添加物」?
很多人會問:「像大豆萃取的卵磷脂,是食品還是添加物?」「維生素C到底是營養素還是添加物?」
其實,根據台灣衛福部的分類原則,關鍵不在於來源,而在於『用途』。
🟢 衛福部的定義如下:
- 食品原料:
指可單獨食用的天然食品或經過適當加工、仍保有主要營養價值的成分,例如:糖、鹽、牛奶、麵粉、奶油、香草粉。 - 食品添加物:
指為了色、香、味、保存、製造或其他技術目的,少量添加於食品中,且不作為主要成分或營養來源的物質,例如:防腐劑、抗氧化劑、乳化劑、膨脹劑、香料、色素等。 - 🧠 舉個例子:
- 維生素C(抗壞血酸)如果是加進果汁當作營養補充成分,是食品原料;
- 但如果是加進果汁中防止氧化,就被歸類為食品添加物!
📊 食品原料 vs. 食品添加物 差別一看就懂!
項目 | 食品原料 | 食品添加物 |
---|---|---|
✅ 定義 | 可單獨食用,或提供營養的成分 | 為了色香味、防腐、製造目的少量添加 |
✅ 舉例 | 糖、鹽、牛奶、奶油、麵粉、香草粉 | 防腐劑、乳化劑、香料、色素、膨脹劑 |
✅ 主要功能 | 提供熱量或營養 | 改善外觀、口感、保存性或穩定性 |
✅ 來源可能 | 天然或加工 | 可能天然,也可能人工合成 |
✅ 由什麼決定分類? | 依照是否為主要營養來源 | 依照用途而非來源來分類 |
「天然來源」的添加物,和「人工合成」的到底有什麼不一樣?
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懂:天然 vs 人工合成食品添加物的差別!
📊 天然來源 vs. 人工合成添加物 差別懶人包
項目 | 天然來源添加物 | 人工合成添加物 |
---|---|---|
✅ 來源 | 取自植物、動物、礦物等天然食材 | 由實驗室合成、非自然界中直接取得 |
✅ 例子 | 維生素C(水果)、卵磷脂(大豆)、明膠(動物骨) | 苯甲酸鈉(防腐劑)、阿斯巴甜(甜味劑)、合成色素 |
✅ 外觀名稱 | 有時也看起來像化學名稱 | 通常是專有化學名稱或代號 |
✅ 身體代謝 | 多數為人體較熟悉、易代謝成分 | 有些成分需特定代謝機制或少數人體不耐受 |
✅ 使用目的 | 維持食品品質,或是天然替代物 | 大量製造、穩定性高、成本低,適合加工大量食品 |
✅ 安全性 | 多數為低風險,但仍要合法使用 | 合法添加劑都有使用範圍與上限,並經過毒理安全評估 |
💬 營養師小提醒:
📌 簡單記:
- 「吃來補充營養」→ 食品原料
- 「吃不出來,但讓東西更好看/放更久」→ 食品添加物
- 天然 ≠ 一定安全:某些天然植物萃取物也可能過敏或毒性高。
- 人工 ≠ 一定有害:合法使用、符合衛福部規範,其實都經過多年研究評估,風險可控。
- 重點在於👉 「是否超量」 和 「是否長期攝取高風險來源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