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副食品怎麼選?營養師告訴你哪些建議不要吃
寶寶從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,是營養補充的重要階段,但在選擇副食品時,家長們常感到困惑:什麼能吃,什麼不能吃?從營養師的角度,本文將為您解答寶寶副食品的正確選擇原則,以及避免的食材。
副食品選擇原則
為寶寶選擇副食品時,應以安全、營養均衡和易消化為核心。以下是幾個選擇的重點:
1. 適齡添加
- 6個月大開始: 寶寶的腸胃功能逐漸成熟,可從單一食材的泥狀食品開始,例如米糊、紅蘿蔔泥、南瓜泥。
- 8-9個月: 可添加少量肉類、魚類及軟爛的穀類,加入更多食材組合,讓寶寶體驗多種口味。
- 12個月以上: 寶寶可嘗試細碎的固體食物,例如蒸蛋、豆腐、細麵條,並開始向家庭餐過渡。
2. 單一食材,逐步測試
每次添加新食材時,需以單一食材開始,觀察寶寶是否有過敏或不適反應,至少連續餵食3天,確保安全後再加入新食材。
3. 原味為主,避免添加調味料
寶寶的腎臟尚未發育完全,鹽分和糖分攝取過多可能增加腎臟負擔,因此副食品應保持天然原味,不添加鹽、糖、味精等調味品。
4. 均衡搭配六大類食物
- 穀物類: 如米糊、燕麥粥,提供主要能量來源。
- 蔬菜類: 如菠菜、南瓜,提供纖維素、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- 水果類: 如香蕉、蘋果泥,提供天然果糖和維生素。
- 蛋白質類: 如魚肉泥、雞肉泥、蛋黃,幫助寶寶成長。
- 乳製品類: 例如適量奶酪或優格(需滿1歲後)。
- 油脂類: 少量植物油,如橄欖油或亞麻仁油,可提供健康脂肪酸。
此外,木耳露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副食品選擇,富含膳食纖維、多醣體及礦物質,可促健康,幫助消化。家長可將木耳露加入米糊、地瓜泥或蔬菜泥中,增加寶寶的營養攝取。
哪些食物建議不能吃?
以下食材可能對寶寶健康造成危害,需特別注意避免:
1. 調味過重的食物
- 鹽分過高: 鹽分會加重寶寶腎臟負擔,1歲前不建議添加鹽。
- 糖分過高: 包括蜂蜜、糖漿、果汁等,會影響寶寶牙齒發育,甚至引起腸胃問題(蜂蜜可能引發肉毒桿菌中毒)。
- 加工食品: 如香腸、火腿、罐頭食品,含高鈉、防腐劑,對寶寶極為不利。
2. 生冷或不易消化的食物
- 未熟雞蛋或生肉: 易感染沙門氏菌或其他病菌,需徹底煮熟再食用。
- 海鮮貝類: 可能含有重金屬或寄生蟲,不適合一歲以下嬰兒。
- 粗纖維蔬菜: 如竹筍、韭菜,不易消化,容易導致腸胃不適。
3. 潛在致敏原
- 堅果類: 雖然富含健康脂肪,但可能造成窒息危險,需經細磨後食用。
- 牛奶: 一歲以下不建議用作主食,因其鈣磷比例不適合寶寶成長需求。
- 蛋白類: 6-9個月只能餵蛋黃,蛋白應延遲至滿1歲後添加,避免過敏。
4. 高風險窒息食物
- 堅硬果乾: 如葡萄乾、枸杞,容易卡住喉嚨。
- 小顆粒食物: 如爆米花、糖果,對6-12個月大的寶寶非常危險。
5. 其他禁忌食物
- 咖啡因食物: 如茶、咖啡或巧克力,會刺激寶寶神經系統。
- 含酒精食物: 如酒釀或含酒精料理,會影響寶寶腦部發育。
- 油炸或高脂肪食品: 例如薯條、炸雞,可能導致消化不良和肥胖。
如何準備安全又健康的副食品?
1. 烹調方法簡單健康
- 蒸、煮為主: 保留食材原味及營養成分。
- 攪拌成泥: 將食材攪拌成泥或細碎,避免寶寶噎到。
- 分量適量: 每餐量不需過多,寶寶的胃容量有限,過量餵食可能造成不適。
2. 低敏食材優先
- 首選: 米糊、南瓜泥、紅蘿蔔泥、蘋果泥。
- 循序漸進: 避免一次嘗試多種新食材,降低過敏風險。
3. 定期更換種類
隨著寶寶的成長,副食品的種類和口味應該多元化,幫助寶寶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。
溫馨提醒
- 避免過度加工: 家庭自製副食品最為安全,避免市售含防腐劑的產品。
- 遵循專家建議: 每位寶寶體質不同,如有特殊情況需向兒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。
- 注意食材保存: 副食品需即時食用或冷藏,不宜存放過久。
- 觀察反應: 添加新食材後應觀察寶寶是否出現過敏或腸胃不適,若有異常應立即停用並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