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國食物中毒怎麼辦?營養師告訴你3種應急方式
在出國旅遊或工作時,食物中毒是一個常見且令人困擾的問題。當我們到達異國他鄉,無論是品嚐當地的美食,還是無意間食用了不潔的食物或水源,都可能會遭遇食物中毒的情況。這不僅影響到健康,還可能使旅行計劃受到嚴重影響。
因此,了解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、預防措施,以及一旦發生時的應急處理方式,對每一位出國者來說都是必須的。
出國食物中毒的常見問題及應急處理
常見的食物中毒類型
- 沙門氏菌(Salmonella)感染 沙門氏菌是全球最常見的食源性病原之一。它通常存在於未經充分烹煮的肉類(特別是雞肉)、蛋類和不潔的蔬果中。沙門氏菌感染可能導致腸胃不適、腹瀉、腹痛和發燒,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引發脫水,甚至需住院治療。
- 大腸桿菌(E. coli)感染 大腸桿菌(尤其是O157:H7型)是另一個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。這種細菌通常存在於未經處理的水源、生食或未煮熟的肉類中。感染後,患者通常會出現劇烈腹痛、腹瀉、嘔吐,甚至血便。這種感染有時候會引發嚴重的並發症,如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(HUS)。
- 李斯特菌(Listeria)感染 李斯特菌主要存在於不潔的乳製品、生食的海鮮、熟食或冷盤中。這種細菌會在低溫下生長,因此即使是冷藏食品也可能成為感染源。李斯特菌感染的症狀包括發燒、肌肉疼痛、頭痛、嘔吐等,對孕婦、老年人和免疫力較弱的患者來說,風險尤其高。
- 諾羅病毒(Norovirus)感染 諾羅病毒是另一種常見的食源性病原,會通過受污染的水、食物或與感染者的接觸傳播。感染後會出現劇烈嘔吐、腹瀉、發燒等症狀,並且傳播速度非常快,尤其在人群聚集的地方,如旅館或度假村中常常爆發。
- 霍亂(Cholera)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,主要通過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。霍亂感染會導致劇烈的腹瀉和嘔吐,進而引發嚴重的脫水,對生命健康構成威脅。這種情況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尤為常見。
食物中毒的預防方法
出國時,預防食物中毒是最重要的措施。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策略:
- 選擇乾淨、衛生的餐廳和食品 在選擇就餐場所時,盡量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餐廳。可以先了解當地的餐飲評價,選擇經過當地人認可並且較有信譽的餐館。避免食用街頭攤販出售的生食,尤其是水產品、肉類和生蔬菜,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受到污染。
- 飲水衛生 許多地區的自來水可能不適合飲用,或是含有致病細菌,因此,應該避免直接飲用當地的水源。可以選擇瓶裝水,並且要注意水瓶的封閉是否完整。另外,避免用生水刷牙,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,這可能會是感染的途徑。
- 注意食物的烹調和儲存 在選擇食物時,應確保食物完全煮熟,特別是肉類和海鮮。生食或未經高溫烹煮的食物(如生魚片、沙拉等)容易引起食物中毒。在家裡或飯店內自備食物時,也要注意食物的儲存條件,避免食物存放時間過長或放在不適合的環境中。
-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 出國後,經常洗手是最基本的衛生習慣。尤其是在接觸食物、餐具、公共設施後,要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清潔雙手。若無水源,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劑來清潔雙手。
食物中毒發生後的應急處理方式
如果不幸發生食物中毒,應該根據症狀採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方法。以下是三種常見的應急處理方式:
- 保持水分補充與電解質平衡 食物中毒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和嘔吐,這會導致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。如果處於異國他鄉,首先應該確保充分補充水分,尤其是電解質溶液。電解質不僅有助於補充水分,還能防止脫水引發的電解質不平衡。常見的補液產品有口服補液鹽(ORS),若情況比較嚴重,也可以尋求醫療機構提供靜脈補液治療。
- 避免進食油膩或刺激性食物 當發生食物中毒時,消化系統處於較為脆弱的狀態,因此應該避免進食油膩、辛辣、過於重口味的食物。最好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,例如米粥、白麵包、煮熟的蘋果等。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對腸胃的負擔,並促進身體的恢復。
- 使用藥物減輕症狀 若症狀較為輕微,可以選擇市售的止瀉藥或抗噁心藥物來緩解不適。常見的止瀉藥如洛哌丁胺(Imodium)可以在腹瀉症狀出現時使用。但要注意的是,若腹瀉症狀嚴重或伴隨高燒、血便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,避免自行服藥加重病情。
溫馨提醒
食物中毒是出國旅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風險之一。雖然無法完全避免,但通過遵循適當的預防措施,我們可以顯著減少感染的風險。如果不幸中招,應保持冷靜,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選擇合適的食物,並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藥物來緩解症狀。最重要的是,當症狀嚴重或無法改善時,應儘早尋求當地醫療幫助,以確保安全順利地度過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