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,是段令人幸福、興奮又奇妙的過程,為了給肚子裡的小生命最好的養分,
媽咪們無不希望能吃得對又好。然而,吃得好的同時,媽咪們又會擔心吃太好,
卻沒補到寶寶,反而補到自己的脂肪好朋友們,那就有點淡淡憂傷了。究竟,懷孕的過程中,
一般增加幾公斤是正常範圍呢?宣寧醫師現在就來跟讀者們簡單計算一下。
孕期會增加身體重量的項目我們可概略分成八大項:
- 寶寶:至生產前約重3200g~3600g左右,均約3.5Kg。
- 脂肪:荷爾蒙的改變會促使身體的脂肪堆積2.7~3.6Kg,均約3Kg。
- 血液增加:為了多供給肚子中寶寶氧氣,血液體積會增加為孕前的40~50%,約1.3~1.8Kg,均約1.5Kg。
- 體液增加:孕期的體液增加約0.9~1.3Kg,均約1Kg
- 羊水:羊水過多或過少,代表媽咪或寶寶有一些生理上不容忽視的狀況需要被注意。一般羊水至產前約佔1Kg左右。
- 乳房脹大:荷爾蒙會促進乳腺與腺體再次發育,加上孕期至16~22週時乳房會開始分泌乳汁,產前共增約1Kg。
- 子宮肥厚:懷孕過程,子宮的平滑肌細胞(Smooth Muscle Cells)會增加約1Kg左右。
- 胎盤:為供給寶寶營養與氧氣的靈魂角色,一般平均重約0.5Kg左右。
若把上述的公斤加總,共是12.5公斤。這代表著媽咪在整個孕期增加這樣的重量時,基本上是控制的相當成功的。
若想達到養胎不養肉,更嚴格的體重增加幅度則約7~8Kg(胎兒重+血液重+羊水+胎盤)。
另外,媽咪們可以增加的體重範圍,會隨著孕前體態不同而有不同的設定(如:孕前體態就較豐滿的媽咪,
一般設定其能增加的體重範圍會相對較小,這麼做可避免孕期體重過重造成媽咪與寶寶的生產風險增加。
健康的「孕期飲食(Pregnancy Diet)」能促進胎兒的發育和成長。「孕期飲食(Pregnancy Diet)」的基本原則其實很簡單,
足夠的榖類、蛋白質、好的油脂、蔬菜及水果等。避免攝入只有空熱量的食物。
過去有研究顯示,
當媽咪在孕期吃了太多垃圾食物時,可能會造成寶寶在往後的生活,傾向攝取較多的糖(Sugar)和脂肪(Fat)。
這時宣寧醫師會建議媽咪嘴饞時,可以適量食用水果來取代空熱量(Empty Calorie)的食物。
水果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(Vitamins)和礦物質(Minerals)外,還能有助於改善孕期大魔王—便祕(Constipation)。
許多水果富含維他命C(Vitamin C),維他命C(Vitamin C)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亦相當重要。
懷孕的媽咪維他命C(Vitamin C)攝取量為每日85mg。莓果類們皆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。
在台灣的冬天,人們腦海裡會想到的苺果類非「草莓(Strawberry)」莫屬。
草莓(Strawberry),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盛產期為二~三月,屬鹼性水果富含維他命C(Vitamin C)。
中醫古籍認為,草莓,性甘涼微酸,具清熱解渴、益氣養血、潤肺止咳、利尿解酒之功效。
100g的草莓中,含有水分89g、熱量39卡、膳食纖維1.8g、維他命C(Vitamin C)高達 66 mg。其所含的維他命C(Vitamin C)為果中之后,
抗氧化力強,能保護身體細胞免於受到自由基的傷害。另外,維他命C(Vitamin C)還能幫助鐵質(Iron)的吸收。若孕媽咪本身身體儲存的鐵量不足,
或孕期時補充的鐵不夠,將有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的狀況。這樣的狀況除了會讓孕媽咪感到疲累不堪外,
孕期嚴重的缺鐵性貧血(Iron Deficiency Anemia)還會增加早產(Premature Birth)、低體重出生兒(Low Birth Weight Baby)及產後憂鬱症(Postpartum Depression)的風險。
除了宣寧醫師剛提到的草莓外,還有哪些水果也是孕媽咪適合的呢?
- 酪梨:除了含有相對豐富的葉酸(Folic Acid),酪梨也富含維他命C、B和K、鎂(Magnesium)及鉀(Potassium)。
其中,富含鉀(Potassium)被認為對於「孕期時的腳抽筋(Leg cramps)」及「孕期噁心感」具有緩解的效果。
- 香蕉:另外一種富含鉀的水果,同時也含有維他命B6、C及豐富的纖維。豐富的纖維可幫助改善孕期便秘(Constipation),而維他命B6能部分緩解一些懷孕初期的孕吐。
- 櫻桃:含有豐富的鐵質,具有補血的功效。亦含豐富的胡蘿蔔素、鈣質、檸檬酸、維生素B1和B2。酸酸甜甜的口感,能幫助食慾不佳的孕媽咪開開胃。
基本上,大部分的水果適量攝取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,孕媽咪們其實不需過度擔憂。
唯需比較注意的是,孕期體質會較偏燥熱,有些水果多食的確會有上火的問題,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許多皮膚癢疹,
這時建議孕媽咪們可以尋求宣寧醫師進行孕期體質的調理。讓中醫陪伴您一起享受懷孕的每一個Moment。
感謝林宣寧醫師 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linlinlin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