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態保健食品常見的食品添加劑,食用可能造成的危害
喝的健康?──液態保健食品常見添加物與潛在風險解析
市場上琳瑯滿目的「膠原蛋白飲」、「酵素飲」、「青春飲」等液態保健品,常被標榜為美容、消化、代謝的秘密武器。包裝華麗、喝起來酸酸甜甜,甚至還打著無糖、無防腐劑的旗號。
但你是否想過:這些口感好、保存久、色澤穩定的飲品,是怎麼做到的?背後其實靠的是一連串精心設計的食品添加劑組合。
本文將整理液態保健食品常見的添加劑種類、功能與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影響,幫助你做出更安心的選擇。
一、液態保健食品常見添加劑與功能
添加劑類型 | 常見成分 | 功能說明 | 食品應用範例 |
---|---|---|---|
甜味劑 | 赤藻糖醇、甜菊醣苷、蔗糖素 | 增甜但不升糖 | 無糖膠原蛋白飲、酵素飲 |
酸味劑 | 檸檬酸、蘋果酸、乳酸 | 調整pH、穩定風味 | 酵素飲、果汁濃縮飲 |
防腐劑 | 苯甲酸鈉、己二烯酸鉀 | 抑菌、延長保存期 | 無糖酵素飲、膠原蛋白飲 |
增稠劑/膠體 | 果膠、關華豆膠、卡德蘭膠、阿拉伯膠 | 改善口感、懸浮顆粒 | 玻尿酸飲、燕窩飲品 |
保色劑/抗氧化劑 | 異抗壞血酸鈉、維生素C、乳酸鈉 | 穩定顏色、防止褐變 | 酵素飲、莓果飲 |
香料/色素 | 天然香料、焦糖色素、甜菜紅、β-胡蘿蔔素 | 增加氣味與視覺吸引力 | 各類機能飲品 |
乳化劑 | 卵磷脂、蔗糖酯、甘油脂肪酸酯 | 改善油水混合穩定性 | 膠原蛋白+油脂成分混合飲 |
這些成分在法規範圍內是合法使用的,但若長期、大量攝取,對某些族群可能出現潛在影響。
二、常見液態保健食品添加劑的潛在危害
1. 甜味劑長期攝取 → 腸道菌相與代謝風險
- 常用代糖如蔗糖素(Sucralose)、甜菊醣苷(Stevia glycosides)等,雖不升糖、低熱量,但近年研究指出可能改變腸道菌相,影響葡萄糖代謝、食慾與胰島素敏感性。
- 赤藻糖醇若攝取過量,會造成腹脹、放屁、腹瀉等腸胃不適,尤其兒童與腸道敏感者更需注意。
📌 研究文獻:Suez et al., 2022, Nature – 人類試驗顯示代糖可能擾亂代謝調節與腸道菌。
2. 防腐劑與酸味劑共用 → 胃腸刺激與過敏風險
- 苯甲酸鈉與酸味劑(如檸檬酸)共存,可能產生微量苯(benzene),為潛在致癌物(尤其高溫保存下風險升高)。
- 對防腐劑敏感者(如氣喘或皮膚過敏患者)可能出現頭痛、呼吸道刺激或過敏反應。
3. 人工香料與色素 → 誘發過敏或影響注意力
- 雖然液態保健食品多主打「天然香料」、「植物色素」,但部分產品仍使用焦糖色素或甜菜紅等,可能導致敏感族群(尤其兒童)出現皮膚過敏、行為反應。
- 某些色素在高劑量時會影響肝臟解毒負擔。
📌 研究連結:EFSA 2013年報告指出,甜菜紅在特定動物實驗中影響行為反應。
4. 多重膠體與乳化劑 → 腸胃蠕動減慢、營養吸收干擾
- 常見的果膠、卡德蘭膠等在高劑量下可能影響腸道蠕動。
- 乳化劑如蔗糖酯、單甘酯等,近年動物實驗發現可能擾亂腸黏膜屏障,造成低度發炎與菌群異常。
📌 文獻:Chassaing et al., 2015, Nature:乳化劑影響腸道屏障與炎症反應。
三、營養師建議:怎麼選比較安全?
✅ 1. 看標示,選「短配方」產品
少添加物、單純配方者為佳,避免「全方位配方」卻有十幾種添加劑。
✅ 2. 避免天天飲用、長期高頻率攝取
即使是標榜健康的液態保健食品,過度依賴也可能累積風險。建議作為補充,而非「取代日常飲食」。
✅ 3. 兒童、孕婦、腎病、高敏族群需特別謹慎
如有慢性病或特殊體質,應諮詢營養師或醫師再行選擇,尤其需避免甜味劑與添加色素產品。
✅ 4. 自製是最安心的選擇
自製水果醋、骨膠湯、植物粉沖泡飲,能減少添加物依賴,更貼近天然。
溫馨提醒
喝得漂亮,也要喝得安心
液態保健食品讓補充營養變得簡單,但加工的便利背後,也意味著更多添加與風味調整。營養師提醒,關鍵不在於「是否有添加物」,而是選擇對的產品、控制攝取頻率與理解自己的體質需求。
真正的健康,來自整體飲食習慣的改變,而不是單一機能產品的補救。
🔎 免責聲明與資訊提醒:
本文內容僅供營養知識與健康教育參考,並非醫療建議。各類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皆須依照國家相關法規進行,文中提及成分與健康影響為綜合文獻與研究探討,實際狀況仍依個體差異而異。若有特定健康狀況,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或營養人員評估。
📌 資訊若有修正,仍以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告為準。
參考文獻
-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,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》,2024年。
- Suez, J., et al. (2022). Personalized microbiome-driven effects of non-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. Nature, 610, 616–623.
- Chassaing, B., et al. (2015). Dietary emulsifiers impact the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ing colitis and metabolic syndrome. Nature, 519(7541), 92–96.
-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Flavourings. (2013).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re-evaluation of beetroot red (E162) as a food additive. EFSA Journal, 11(12), 3497.
- 林淑華(2019)。《食品添加物實用手冊》。華杏出版。
- 黃秋美主編(2022)。《食品科學概論》(第八版)。華格那圖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