膨脹劑是什麼?孩子吃多了恐會造成什麼影響
孩子愛吃的「蓬鬆」美食,藏著什麼秘密?
鬆軟的蛋糕、香酥的餅乾、膨脹的甜甜圈,總是深受小朋友喜愛。這些食物吃起來蓬鬆可口,主要靠的是一種添加劑——「膨脹劑」。但你知道嗎?如果孩子經常吃這類膨化加工食品,除了熱量超標外,背後的添加物可能也正在悄悄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與健康。
何謂膨脹劑?簡單理解它的作用
膨脹劑(Leavening Agents),又稱為發泡劑、膨發劑,是一類食品添加物,用於讓麵糰在加熱過程中產生氣體,進而使食品膨脹、蓬鬆、柔軟。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釋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氣體,形成氣孔結構,使糕點、餅乾等口感更佳。
常見的膨脹劑包括:
名稱 | 常見編號/成分 | 說明與用途 |
---|---|---|
碳酸氫鈉(小蘇打) | E500 | 單一成分,需與酸反應釋放氣體 |
泡打粉(Baking Powder) | 常含E500/E450 | 混合酸鹼,可直接釋氣膨脹 |
碳酸氫銨(阿摩尼亞粉) | E503 | 多用於餅乾、酥脆類零食 |
酒石酸氫鉀(Cream of Tartar) | E336 | 與小蘇打混合,常用於蛋糕類 |
磷酸鹽類(如酸性焦磷酸鈉) | E450 | 常見於即食麵、鬆餅粉中 |
膨脹劑看似是烘焙必需的配角,若攝取量適中並不構成風險。但若長期、大量攝取,特別是兒童族群,可能會出現以下隱憂。
膨脹劑對孩子的潛在健康影響
1. 鈉攝取過多:影響腎臟與血壓
許多膨脹劑(如碳酸氫鈉、磷酸鹽)本身含有鈉離子,若孩子平時攝取重口味食物,再加上膨化加工食品,可能導致鈉攝取超標。長期過量攝取鈉,可能影響腎臟負擔、提高未來罹患高血壓的風險。
研究指出,兒童攝取鈉含量與血壓上升有顯著相關,特別是高鈉飲食習慣會影響青春期後的心血管健康。
2. 腸胃不適與脹氣
膨脹劑若未充分分解,或使用不當,可能在腸道中繼續釋放氣體,導致腹脹、打嗝、腹痛等不適。兒童腸胃系統尚未發育完全,對某些添加物耐受度較低,可能出現脹氣與腸胃不適等情形。
3. 干擾鈣、鐵等礦物質吸收
部分磷酸鹽類膨脹劑(如E450、E451)會與鈣、鐵等礦物質產生螯合作用,使其在腸道中不易被吸收。這對骨骼發育中的兒童而言是一大隱憂,長期可能導致骨密度不足、貧血等問題。
研究指出,高磷攝取與青少年骨密度下降存在潛在關聯。
4. 過敏與氣喘風險?目前證據仍有限
部分人工膨脹劑或其副產物可能在加工過程中釋放微量揮發物,少部分過敏體質兒童可能產生過敏反應,例如呼吸道不適、氣喘樣症狀。不過目前並未有足夠臨床證據證實膨脹劑會直接引發過敏反應,仍需更多研究支持。
家長該怎麼做?避免孩子攝取過多膨脹劑的建議
✅ 1. 閱讀食品標示,避開高頻加工零食
避免過度依賴市售鬆餅粉、泡芙、甜甜圈、膨化零食等含多重膨脹劑的食品。可選擇無添加泡打粉或標示「無磷酸鹽」的產品。
✅ 2. 選擇天然發酵的點心
例如使用天然酵母的麵包、發酵豆類食品,這些較不依賴化學膨脹劑,對身體負擔小。
✅ 3. 控制孩子加工食品的比例
可鼓勵孩子在主餐中多攝取蔬菜、水果與原型穀物,減少零食時間,幫助維持腸道健康與營養均衡。
✅ 4. 鼓勵自製點心,控制添加物量
自己在家做餅乾或蛋糕,可選用少量天然膨脹劑或減量使用,並避免添加市售速成粉。
蓬鬆點心的背後,也要顧到孩子的健康
膨脹劑雖然讓食物變得可口,屬於合法且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物,但對成長期兒童來說,若無節制地接觸,加上其他高鹽高磷食品一同攝取,仍可能為身體健康埋下風險。家長若能多加留意食品標示與孩子的飲食內容,不僅能遠離隱形危機,也能讓孩子吃得開心又安心。
🔎 免責聲明與資訊提醒:
本文內容僅供營養知識與健康教育參考,並非醫療建議。各類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皆須依照國家相關法規進行,文中提及成分與健康影響為綜合文獻與研究探討,實際狀況仍依個體差異而異。若有特定健康狀況,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或營養人員評估。
📌 資訊若有修正,仍以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告為準。
參考文獻
-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,《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》,2024年。
- He, F. J., & MacGregor, G. A. (2006). Importance of salt in determining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: meta-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. Hypertension, 48(5), 861–869.
- Calvo, M. S., & Tucker, K. L. (2013). Is phosphorus intake that exceeds dietary requirements a risk factor in bone health?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, 1301(1), 29–35.
- 林淑華(2019)。《食品添加物實用手冊》。華杏出版。
- 黃秋美主編(2022)。《食品科學概論》(第八版)。華格那圖書。